学院代码:12623 招生批次:本科批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人工智能学院概况

  • 时间: 2025-03-31
  • 作者:

 

 人工智能学院于2024年7月12日由“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学院以学校“十个一流”建设目标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采用“项目驱动、行业参与、强化实践、双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互联网+”、“传媒+”教学理念融入到人才创新培养中。学院现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校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数学与数据处理研究中心”、“非线性复杂性研究所”;学院2023年被列为广东省“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生态院校,并创建了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近三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承担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6项,校级“一流专业”两项,校级“一流课程”7门,横向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年均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考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30余人。

 

 

开设专业 :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专业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于2006年,本专业立足大湾区,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游    戏设计与开发、系统运维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与维护,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运维,移动    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及游戏设计,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    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为160。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为134,专业限选课程学分为10,通识素养选修课程学分为8,个性化平台学分为8。

素养要求:本专业帮助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掌握数    字媒体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

能力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及软件开发应用综合运用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建模方法,具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4.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课、专业教育平台课、实践教育平台课、个性发展平台课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    理、企业级数据库(Oracle)、Linu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UI设计、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移动平台游戏开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23门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概率      论、线性代数、大学英语、政治德育文化素养课等通识课程;还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实训、JAVA程序设计实训、软件工程实训、动态网站设计实训、数据库原    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企业级数据库应用(oracle)课程设计、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实训、军事技能、劳动教育等实践教学课程。

5.师资队伍:

本专业的专业师资队伍有1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讲师8人,5人具有硕士学位。

6.教学条件:

本专业建设有计算机软件应用实验室2间;游戏开发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公共机房13间;创新实验室2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单位6家。

7.就业前景: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为JAVA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工作领域涵盖了信息领域的大中小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行业。

8.报考建议:

对计算机有兴趣,想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运维、游戏开发或其他信息管理工作的同学建议报考。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专业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于2008年,该专业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专业面向大湾区培养具有供配电的强电知识,以及自动控制的强弱电技能的人才。在电力系统、大中小型企业供配电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楼宇自动化等领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        题。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机电工程、楼宇自动化等相关    领域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系统运行、工程设计、装备制造、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宽口径、应用技术型人才。

3. 培养规格

1)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毕业学分:

学制:4年;学习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总学分为169,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为139,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为8,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为14,个性化发展平台课程(选修)学分为8。

2)培养要求:

a.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b.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资料;

c.具有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d.系统地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分析、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技术;

e.了解本专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f.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具备本专业领域一定的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

4. 课程体系

1) 总体框架:

a.通识教育平台:思政课模块、课言课模块、身心健康模块、创新创业模块、通识素养模块。

b.专业教育平台: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c.实践教育平台:实训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d.个性化发展平台:国内考研模块、国际课堂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素质拓展平台课程模块。

2)核心课程:

a.专业基础课程:电路、电气工程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

b.弱电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测量技术、电气控制与PLC;

c.强电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

3) 主要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a.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电机学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电气测量技术实验、电气控制与PLC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

b.课程设计、实训:电工与电路CAD实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PLC与HMI应用实训、低压电器系统设计实训、专业实习1、2、3、4。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构成,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校内专任教师有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2人,实验员1人,硕士学位3人。

6. 教学条件

1) 实验室:

大学物理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PLC与组态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低压电器实训室、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

2) 教学设备:

物理学实验仪器、电路原理实验箱、交流电路实验箱、数字电路实验箱、模拟电路实验箱、传感器实验台及模块、电机控制实验台及模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台及模块、低压电器配电        柜、11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单体三菱PLC、学生创新训练仪器设备。

3) 实习基地:

广州南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木几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州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科创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州维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英    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中盛卓鑫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 就业前景

该专业就业面广,毕业生可就业于:(1)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局,输变电公司;(2)发电厂、电力建设工程局、电力设计院;(3)电气设备公司和电力制造行业;(4)交通、轨道行业, 

如地铁公司;(5)楼宇自动化行业,如电梯公司;(6)LED、家电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珠三角特色产业。

8. 报考建议

对南方电网、电力、电气化、智能制造行业有兴趣的学生建议报考。

 

 

 

三、电子信息工程

1.专业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着重培养掌握电子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拥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熟练掌握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具备单片机、嵌入式产品开发、DSP应用、电子产品生产与测试的专业能力,培养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的分析、研究、设计、开发及应用,符合电子信息领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训练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相关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路与电子系统工程设计、应用和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的毕业生。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为173。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为144,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为8,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为13,个性化发展平台课程(选修)学分为8。

素养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能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

知识要求: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理论、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有一定的电子电路、通信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硬件接口电路,合理布局布线,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写出规范的代码;掌握信息获取及处理的方法、通信的基本方法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

能力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管理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及个性发展平台等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平台包含大学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等课程,在总学分中占比约26%。

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智能卡与RFID技术、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等,在总学分中占比约52%。

实践教学平台涉及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移动通信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电子工艺、军事技能、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在总学分中占比约17%。

个性化发展平台包含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在总学分中占比约5%。

5.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职教师团队有8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硕士学位6人。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有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8间;学生创新实验室2间;校企合作单位5个,校外实践基地1个。

7.就业前景:

毕业后可从事单片机、嵌入式产品的研究设计及开发应用、各类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测试,成为通信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及其它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 

8.报考建议:

        对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感兴趣,有志于从事电子设备、嵌入式开发、电路设计、智能家居及物联网行业,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同学建议报考。

 

 

 

四、网络工程

1.专业定位

      面向大湾区人才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网络工程学科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 

生适合从事电信、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各类行业网络工程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测试、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培养目标

      互联网金融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并掌握金融业务知识与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技能,能在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和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公司从事软

件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能够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和管理,能够对新型的互联网支付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服务器和网络安

全维护的金融信息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网络信息技术,并具备网络与新媒体传播(门户网站、公众信息、政务平台等的推广)、数字媒体设计、网站开发与编辑、互联网信息管理、网络

安全管理、数字媒体与素材的编辑设计、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媒体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能用所学技术实现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的完美交互体验、具有文理交叉特色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3. 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四年,修业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为156。其中必修课程学分为144,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为4,个性化发展平台课程(选修)学分为8。

     素养要求:本专业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程序开发、网站建设与维护、数字图像处理等;互联网金融方向具有一定

水平的金融行业软件或网络平台开发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具有新媒体摄影与传播技术、政务网搭建等技能。除此之外还需顺应IT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不断的学习主流的信息技术方面的

知识。

     能力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的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努力的获取CCIE、CIW、HCIE等高级或国际顶级IT认证及网络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证书。

4. 课程体系
(1)互联网金融方向核心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路由与交换技术、商业银行业务、经济学、金融学、网络组建与设计、Linux操作系

统、网络信息安全及攻防、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证券投资学等。

(2)网络与新媒体方向核心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路由与交换技术、移动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组建与设计、新媒体摄影、

photoshop图像处理、Linux操作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及攻防、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等。

(3)主要专业实验
a.互联网金融方向主要专业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商业银行业务实验、网络安全实验、路由与交换实验、网络管理实验、证券投资实验等。
b.网络与新媒体方向主要专业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网页制作实验、路由与交换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网络管理实验、新媒体摄影和编辑排版实验等。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7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
6. 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专业网络和计算机软件实验室2间,公共机房13间,创新实验室2间,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企合作单位5家。
7. 就业前景

      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网络工程师可以做数据库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管理员,随着经验的积累可以做高级网络工程师、项目主管、项目经理。而且就业面广,具体

现在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银行等金融公司、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新闻媒体行业、互联网企业、网络设计及安全公司、国家主流电信运营商、国家电网等,从事软件或网络平台开发及安全

护管理,网页及数据库系统开发管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云计算、云存储等工作。

8. 报考建议

      在这个IT主宰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强大,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无论是政府机构、学校还是企业,都采用了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网络工程行业相当受宠,而且薪资也在逐渐增加,建

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同学报考。

 

 

 

 

 

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行企参与,强化实践,双证双通 

 

专业实验室:14间

 

创新实验室:4间

 

联系方式:

学院 院长 办公室 电话:020-87991020

 

 

 

学院副院长办公室电话:020-87990556

 

学  院  办 公 室  电 话: 020-37504674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020-37504274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

邮编:510900

电话:020-87979913    传真:020-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020-87979913 邮箱:zjxybgs@scauzj.edu.cn

招生电话:020-87983820;020-87979603;020-87975122; 020-37983879;020-87976783

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020-87982606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9 2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