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13日,“广东省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会议暨广东省高校电工电子技术研究会2025年会”在珠海召开。本次会议由珠海科技学院承办,汇聚了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新紫光集团、易星标等知名企业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主任冯贵斌和曹亚芃老师出席了会议,与全省高校及企业代表共商电子信息教育发展新方向。
共话教育新未来。开幕式上,珠海科技学院副校长孙巧耘教授首先致辞,她指出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广东省电子信息教指委主任李斌教授在致辞中强调,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转型的迫切性,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重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两位专家的发言为本次会议奠定了"创新、融合、发展"的主基调。
多维突破促发展。会议聚焦五大核心领域,系统探讨电子信息教育创新路径:第一,智慧课程体系构建;中山大学刘川教授以"产教融合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题,详细阐述了课程体系设计的三个关键环节:基础理论课程优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他特别强调要通过"反向设计"方法,从产业需求出发重构课程体系。暨南大学黄君凯教授则聚焦"课程创新建设与教创赛实践",分享了从课程文档建设到课堂教学创新的全流程经验以及教创赛的实践与体会。第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深圳易星标技术有限公司宋洪光系统解析了"实验教学数字化的技术实现与AI赋能探索"。报告详细介绍了实验教学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要求、院校实践案例,以及AI技术在虚拟仿真实验中的创新应用。风标教育谢汇真则从企业角度,分享了实验教学数字化实践中的经验与挑战。概伦电子陈传东探讨了AI技术在PCB设计软件中的应用前景,为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第三,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华南理工大学殷瑞祥教授以"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的组织"为题,深入剖析了教学成果培育的关键环节。他从教学成果的基本特征出发,系统讲解了申报材料的组织要点,特别强调要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学成果之间的关系。报告最后,殷教授总结了组织教学成果的几个关键注意点,为各高校申报教学成果奖提供了宝贵参考。第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珠海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司玉娟教授提出“三链融合”驱动下的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她详细阐述了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的协同机制,并分享了校企共建集成电路中试基地的成功经验。新紫光集团姚健则介绍了"一站式集成电路与微电子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方案,从建设背景、具体内容到预期产出进行了全面解读。王永学的"国芯国用,一生一品"培养模式,则为集成电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第五,新兴领域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江漫围绕"一流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展开交流。报告明确了数字教材"动态交互、资源融合"的核心特征,深入分析了校企协同开发机制的优势与实施路径,还重点介绍了出版社在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的数字化资源研发规划。
互学互鉴共提升;会议期间,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各专题研讨,与兄弟院校同行展开深入交流。在实践教学环节,与易星标、概伦电子等企业代表交流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在教材建设方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代表讨论了新形态教材的开发模式。
收获与展望;通过两天的密集研讨,我院参会教师收获颇丰。冯贵斌主任表示:“会议中关于实验教学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为我院正在推进的智能实验室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AI赋能的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有效解决硬件设备不足的问题”。曹亚芃老师则对产教融合模式印象深刻,能够为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本次会议为广东省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院教师通过参会不仅了解了最新教育动态,还与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后续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工智能学院(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将继续保持与各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电子信息教育高质量发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
邮编:510900
电话:020-87979913 传真:020-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020-87979913 邮箱:zjxybgs@scauzj.edu.cn
招生电话:020-87983820;020-87979603;020-87975122; 020-37983879;020-87976783
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020-87982606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粤ICP备11088286号-3